/  行政办公系统  /  财务办公系统  /  社交媒体:

脱贫攻坚 | 这两个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四年翻约两番

 文章来源:广东狮子会和爱服务队      发布日期:2020-11-06      点击人次:714



  集体经济从无到有,贫困户收入涨起来了;民生项目纷纷落地,村民生活好起来了;操场翻新学费不愁,孩子们笑起来了……



  2016年5月,广州市白云区鹤龙街派出扶贫工作队伍进驻清远英德市青塘镇青南村和建新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4年来,累计为两条村投入各级扶贫资金1800多万元,其中鹤龙街累计投入街自有扶贫资金400多万元,筹集社会扶贫资金130多万元。

  在鹤龙街的引领下,广东狮子会和爱服务队投入到助力青塘镇青南村和建新村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四年间,和爱服务队共计投入服务资金30.8万元,向当地113名困难优秀学生提供资助,被白云区对口扶贫办授予“脱贫攻坚热心单位”称号。


“脱贫攻坚热心单位”奖牌

  经过扶贫工作队、当地干部群众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艰辛努力,两条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3398元和3550元,分别提升到11288.80元和17062元,实现了100%全面脱贫,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集体经济从无到有,贫困户收入涨起来了
 
  位于清远英德市最东边的青塘镇青南村和建新村是相邻的两条行政村,和韶关新丰县接壤,交通较为便捷,G106国道穿境而过。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沿村主干道望去,青山绿水相映成趣,一排排桉树林挺拔而立、一片片稻田泛起金黄浪波……
 
  同时,这里也处于高低不平的丘陵地带,绵延的山地把平地切割裂成小块,梯田为主的农田类型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生产和机械化生产,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普遍较低,2015年,村民年平均收入只有7700多元,村集体年收入1万出头,两条村于2016年被列为广东省定重点贫困村。
 
  青南村和建新村总面积38平方公里,有46个自然村,1790户9336人口,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3户640人,贫困发生率达到11%。精准脱贫工作效果要久久为功、长期巩固,增强村集体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力量十分重要。


 
  10月20日,白云区鹤龙街道办事处主任叶颖带队,包括华南农业大学赵汴教授,江南果蔬市场相关负责人在内的一行人来到了青南村和建新村考察,带来了关于产业帮扶的新方案,希望通过引进亚洲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江南果蔬市场,借助农业专家的指导和专业市场的采购力量,打通技术和市场两个核心要素,在青南村和建新村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发展经济效益高的果蔬大规模专业化种植,借此实现农户和集体收入提升、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推进乡村振兴等多重目标,实现农户、村集体、政府、企业多赢格局。镇里、村里和江南果蔬市场都对此次合作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双方意向快速开展进一步的调研和合作洽谈。
 
  光伏发电项目是鹤龙街投入资金较多的产业开发项目之一。从2017年开始,共为青南村和建新村投入专项资金253.6万元分三期建设了光伏发电站,光伏电站所生产的电能以工业电价供应给南方电网公司,光伏电站所产生收益全部由村集体分配给贫困户,每年为每户有劳动力贫困户增收1500元左右。
 
  入股当地优质企业也是一项重要的产业扶贫手段。2017年以来,累计为青南村投入扶贫资金275万元、为建新村投入扶贫资金440万元,用于各村入股到当地优质实体企业,并在入股企业中按不低于10%的年利率收取固定收益,所得分红每年由村分配给贫困户,此项收入为有劳动力贫困户每人每年带来1000多元增收,为青南村和建新村每年增加集体收入5万元。
 
  鹤龙街还通过发放生产资料、扶持产业带头人等方式,推动村里产业发展。鹤龙街累计投入近百万元用于购买鸡苗、饲料分批免费派发给贫困户分散养殖,所得收益归贫困户所有,按清远鸡每只市场价平均售价100元计算,直接为每户贫困户增加经济收入5000到20000元不等。

  刘贤细是建新村有名的砂糖橘种植户,承包种植了50亩砂糖橘,年产量近4万多斤,每年农药化肥成本近7万元,受市场影响,近年来砂糖橘价格波动十分大,价格最高时能达到5元一斤,最低时只有几毛钱一斤。对刘贤细来说,2元每斤的价格是他的成本价,价格波动加上天气影响让他亏掉近10万元,因他全家六口人只有夫妻两人有劳动力,有3个小孩还在读书,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全靠欠了亲戚朋友钱才维持果园的运转。


 
  扶贫工作干部知道他的困难后,今年积极帮助刘贤细争取到了40包化肥和5箱农药的生产资料帮扶,价值近1万元,极大减轻了果园的生产成本压力,同时发动鹤龙街机关干部、村社、商会和企业积极购买砂糖橘,帮助解决销路问题。在建新村,像刘贤细一样收到农药、化肥、种子的农户还有很多,今年以来,建新村累计为农户发放了价值6万元的农业生产资料。
 
民生项目纷纷落地,村民生活好起来了
 
  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和民生基础设施的完善密不可分。设施好了,生活方便了,条件改善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会被激发得更加强烈。


 鹤龙街党工委书记黄符伟到青塘镇洽谈推动扶贫项目建设
 
  提起村里主次干道新安装的路灯,建新村村民卢阿秀喜笑颜开,竖起了大拇指,“村里安装的路灯太好了,非常亮,方便!”据悉,在未安装路灯之前,青南村和建新村的主次干道一到天黑伸手不见五指,村民外出办事、休闲娱乐都极不方便,特别是走夜路总感觉不踏实,安装路灯一直是村民迫切心愿。鹤龙街对口帮扶干部了解到情况后,协调各级扶贫资金143.26万元为两条村的主次干道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基本覆盖全村村民。现在,一到晚上华灯璀璨,村民外出都感觉心里亮堂堂的,像走在幸福的大道上。夜晚吃夜宵、散个步、跳个欢乐的广场舞等群众活动也忙不迭地自发安排了起来。
 
  基层党的建设是推动扶贫工作的核心力量。青南村党组织原来因领导力量不强,被扣上了“软弱涣散”的帽子,为改变面貌,鹤龙街驻青南村扶贫工作队会同青南村委以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激发村委干部工作活力为目标,根据英德市委组织部和镇党委工作部署,优化调整青南村党组织结构,对青南村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严格按程序进行了换届选举,实行了“一肩挑”,并对村委委员进行了增补,动员党员干部与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等。
 
  2019年,驻村工作队还从鹤龙街申请到资金35万元,对青南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升级改造,完善了服务设施,让党群服务中心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打造了一个囊括群众政务办事大厅、群众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党员教育区、阅读区、儿童活动区等多功能的党建服务活动阵地。经过青南村委和驻村工作队四年多的努力,青南村一举由落后变为先进,今年青南村党群服务中心被英德市委组织部评为“党群服务中心星级村”,排名进入英德市200多个行政村的前十名。除青南村党群服务中心,工作队还帮助筹集资金在建新村建设狮前党群阵地。

  青南村和建新村还分别和鹤龙街鹤边村、黄边村开展党建共建,加强双方在党建、产业项目、精准扶贫方面的合作,商定每年共同推广一项致富项目、共同为群众办一件民生实事、共同组织一次党建活动、共同开展一次帮扶(慰问)困难党员(群众)活动, 2020年,鹤边村、黄边村各投入10万元用于两条村的民生改善上。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扶贫工作的重心。驻村扶贫工作队结合当地人社局、慈善企业等提供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每年按计划组织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业种养技能培训,通过技术培训提高贫困户农业生产和增加社会就业的能力,部分贫困户成了种植蔬菜和养殖猪、鸡大户,有的找到了适合自己长期干的工作。同时,利用鹤龙街所在就业资源,积极引导贫困户家庭的部分劳动力外出打工或在本地务工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
 
  尤其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缓解期间,镇村和驻村工作队及时做好就业宣传、指导、帮助等工作,想方设法为贫困户查找就业资源和信息,及时推荐滞留在家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自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共组织贫困户劳动力参加农民适用技术培训747人次、转移就近就业培训346人次,帮助贫困人口转移到珠三角和清远市就业160人;帮助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111人。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民生项目都落地实施,比如村里建设了篮球场,进行了危房改造,为部分没有经济能力的贫困户安装了门窗、水电、遮雨棚,建设自来水工程和农田水利设施等等,不仅让村民脱了贫,也让村民享受到了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操场翻新学费不愁,孩子们笑起来了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青南村和建新村拥有牛墟塘小学、青南村小学、建新小学、狮前小学等4所小学,一直以来,学校操场都是老师和学生的烦心事,因为操场都是泥土地,杂草丛生不说,一到下课和上体育课期间就灰尘弥漫,要捂着鼻子才能呼吸,下雨的时候更是泥泞不堪,一不小心摔倒是常事。想打个篮球,也因为没有好的场地而作罢。其中狮前小学没有围墙,更是给师生安全带来隐患。
 
  2017年以来,驻村工作队先后协调投入了96.96万余元(其中鹤龙街出资35.43万元)对4所学校进行了改造,对操场进行了硬底化改造,安装了崭新的篮球架,刷上了彩色的跑道,划定了排球场,安装围墙等,让学校面貌产生了大变化。村民路过,都纷纷感叹村里也有了城里的学校,学校放学后村民也经常来学校打篮球、锻炼身体。

  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在教育上掉队,扶贫干部和村一起全面排查辍学学生,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精准化帮扶措施。2017年以来,鹤龙街会同鹤龙商会、爱心企业和广东狮子会和爱服务队给予贫困学生力所能及的帮助,每年给予30多个贫困学生每人2500元到3000元的扶贫助学金。广州市妆妍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主动联系鹤龙街扶贫办,为建新小学义捐150份文体器材和书籍等。鹤龙街也在机关干部中发起“微心愿”活动,机关干部、三个经济联社两委干部每人给每个结对帮扶贫困户捐助300元,部分用于为贫困学生购买学习用品,保障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集体经济从无到有,贫困户收入涨起来了;民生项目纷纷落地,村民生活好起来了;操场翻新学费不愁,孩子们笑起来了……



  2016年5月,广州市白云区鹤龙街派出扶贫工作队伍进驻清远英德市青塘镇青南村和建新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4年来,累计为两条村投入各级扶贫资金1800多万元,其中鹤龙街累计投入街自有扶贫资金400多万元,筹集社会扶贫资金130多万元。

  在鹤龙街的引领下,广东狮子会和爱服务队投入到助力青塘镇青南村和建新村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四年间,和爱服务队共计投入服务资金30.8万元,向当地113名困难优秀学生提供资助,被白云区对口扶贫办授予“脱贫攻坚热心单位”称号。


“脱贫攻坚热心单位”奖牌

  经过扶贫工作队、当地干部群众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艰辛努力,两条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3398元和3550元,分别提升到11288.80元和17062元,实现了100%全面脱贫,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集体经济从无到有,贫困户收入涨起来了
 
  位于清远英德市最东边的青塘镇青南村和建新村是相邻的两条行政村,和韶关新丰县接壤,交通较为便捷,G106国道穿境而过。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沿村主干道望去,青山绿水相映成趣,一排排桉树林挺拔而立、一片片稻田泛起金黄浪波……
 
  同时,这里也处于高低不平的丘陵地带,绵延的山地把平地切割裂成小块,梯田为主的农田类型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生产和机械化生产,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普遍较低,2015年,村民年平均收入只有7700多元,村集体年收入1万出头,两条村于2016年被列为广东省定重点贫困村。
 
  青南村和建新村总面积38平方公里,有46个自然村,1790户9336人口,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3户640人,贫困发生率达到11%。精准脱贫工作效果要久久为功、长期巩固,增强村集体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力量十分重要。


 
  10月20日,白云区鹤龙街道办事处主任叶颖带队,包括华南农业大学赵汴教授,江南果蔬市场相关负责人在内的一行人来到了青南村和建新村考察,带来了关于产业帮扶的新方案,希望通过引进亚洲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江南果蔬市场,借助农业专家的指导和专业市场的采购力量,打通技术和市场两个核心要素,在青南村和建新村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发展经济效益高的果蔬大规模专业化种植,借此实现农户和集体收入提升、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推进乡村振兴等多重目标,实现农户、村集体、政府、企业多赢格局。镇里、村里和江南果蔬市场都对此次合作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双方意向快速开展进一步的调研和合作洽谈。
 
  光伏发电项目是鹤龙街投入资金较多的产业开发项目之一。从2017年开始,共为青南村和建新村投入专项资金253.6万元分三期建设了光伏发电站,光伏电站所生产的电能以工业电价供应给南方电网公司,光伏电站所产生收益全部由村集体分配给贫困户,每年为每户有劳动力贫困户增收1500元左右。
 
  入股当地优质企业也是一项重要的产业扶贫手段。2017年以来,累计为青南村投入扶贫资金275万元、为建新村投入扶贫资金440万元,用于各村入股到当地优质实体企业,并在入股企业中按不低于10%的年利率收取固定收益,所得分红每年由村分配给贫困户,此项收入为有劳动力贫困户每人每年带来1000多元增收,为青南村和建新村每年增加集体收入5万元。
 
  鹤龙街还通过发放生产资料、扶持产业带头人等方式,推动村里产业发展。鹤龙街累计投入近百万元用于购买鸡苗、饲料分批免费派发给贫困户分散养殖,所得收益归贫困户所有,按清远鸡每只市场价平均售价100元计算,直接为每户贫困户增加经济收入5000到20000元不等。

  刘贤细是建新村有名的砂糖橘种植户,承包种植了50亩砂糖橘,年产量近4万多斤,每年农药化肥成本近7万元,受市场影响,近年来砂糖橘价格波动十分大,价格最高时能达到5元一斤,最低时只有几毛钱一斤。对刘贤细来说,2元每斤的价格是他的成本价,价格波动加上天气影响让他亏掉近10万元,因他全家六口人只有夫妻两人有劳动力,有3个小孩还在读书,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全靠欠了亲戚朋友钱才维持果园的运转。


 
  扶贫工作干部知道他的困难后,今年积极帮助刘贤细争取到了40包化肥和5箱农药的生产资料帮扶,价值近1万元,极大减轻了果园的生产成本压力,同时发动鹤龙街机关干部、村社、商会和企业积极购买砂糖橘,帮助解决销路问题。在建新村,像刘贤细一样收到农药、化肥、种子的农户还有很多,今年以来,建新村累计为农户发放了价值6万元的农业生产资料。
 
民生项目纷纷落地,村民生活好起来了
 
  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和民生基础设施的完善密不可分。设施好了,生活方便了,条件改善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会被激发得更加强烈。


 鹤龙街党工委书记黄符伟到青塘镇洽谈推动扶贫项目建设
 
  提起村里主次干道新安装的路灯,建新村村民卢阿秀喜笑颜开,竖起了大拇指,“村里安装的路灯太好了,非常亮,方便!”据悉,在未安装路灯之前,青南村和建新村的主次干道一到天黑伸手不见五指,村民外出办事、休闲娱乐都极不方便,特别是走夜路总感觉不踏实,安装路灯一直是村民迫切心愿。鹤龙街对口帮扶干部了解到情况后,协调各级扶贫资金143.26万元为两条村的主次干道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基本覆盖全村村民。现在,一到晚上华灯璀璨,村民外出都感觉心里亮堂堂的,像走在幸福的大道上。夜晚吃夜宵、散个步、跳个欢乐的广场舞等群众活动也忙不迭地自发安排了起来。
 
  基层党的建设是推动扶贫工作的核心力量。青南村党组织原来因领导力量不强,被扣上了“软弱涣散”的帽子,为改变面貌,鹤龙街驻青南村扶贫工作队会同青南村委以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激发村委干部工作活力为目标,根据英德市委组织部和镇党委工作部署,优化调整青南村党组织结构,对青南村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严格按程序进行了换届选举,实行了“一肩挑”,并对村委委员进行了增补,动员党员干部与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等。
 
  2019年,驻村工作队还从鹤龙街申请到资金35万元,对青南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升级改造,完善了服务设施,让党群服务中心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打造了一个囊括群众政务办事大厅、群众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党员教育区、阅读区、儿童活动区等多功能的党建服务活动阵地。经过青南村委和驻村工作队四年多的努力,青南村一举由落后变为先进,今年青南村党群服务中心被英德市委组织部评为“党群服务中心星级村”,排名进入英德市200多个行政村的前十名。除青南村党群服务中心,工作队还帮助筹集资金在建新村建设狮前党群阵地。

  青南村和建新村还分别和鹤龙街鹤边村、黄边村开展党建共建,加强双方在党建、产业项目、精准扶贫方面的合作,商定每年共同推广一项致富项目、共同为群众办一件民生实事、共同组织一次党建活动、共同开展一次帮扶(慰问)困难党员(群众)活动, 2020年,鹤边村、黄边村各投入10万元用于两条村的民生改善上。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扶贫工作的重心。驻村扶贫工作队结合当地人社局、慈善企业等提供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每年按计划组织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业种养技能培训,通过技术培训提高贫困户农业生产和增加社会就业的能力,部分贫困户成了种植蔬菜和养殖猪、鸡大户,有的找到了适合自己长期干的工作。同时,利用鹤龙街所在就业资源,积极引导贫困户家庭的部分劳动力外出打工或在本地务工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
 
  尤其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缓解期间,镇村和驻村工作队及时做好就业宣传、指导、帮助等工作,想方设法为贫困户查找就业资源和信息,及时推荐滞留在家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自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共组织贫困户劳动力参加农民适用技术培训747人次、转移就近就业培训346人次,帮助贫困人口转移到珠三角和清远市就业160人;帮助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111人。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民生项目都落地实施,比如村里建设了篮球场,进行了危房改造,为部分没有经济能力的贫困户安装了门窗、水电、遮雨棚,建设自来水工程和农田水利设施等等,不仅让村民脱了贫,也让村民享受到了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操场翻新学费不愁,孩子们笑起来了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青南村和建新村拥有牛墟塘小学、青南村小学、建新小学、狮前小学等4所小学,一直以来,学校操场都是老师和学生的烦心事,因为操场都是泥土地,杂草丛生不说,一到下课和上体育课期间就灰尘弥漫,要捂着鼻子才能呼吸,下雨的时候更是泥泞不堪,一不小心摔倒是常事。想打个篮球,也因为没有好的场地而作罢。其中狮前小学没有围墙,更是给师生安全带来隐患。
 
  2017年以来,驻村工作队先后协调投入了96.96万余元(其中鹤龙街出资35.43万元)对4所学校进行了改造,对操场进行了硬底化改造,安装了崭新的篮球架,刷上了彩色的跑道,划定了排球场,安装围墙等,让学校面貌产生了大变化。村民路过,都纷纷感叹村里也有了城里的学校,学校放学后村民也经常来学校打篮球、锻炼身体。

  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在教育上掉队,扶贫干部和村一起全面排查辍学学生,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精准化帮扶措施。2017年以来,鹤龙街会同鹤龙商会、爱心企业和广东狮子会和爱服务队给予贫困学生力所能及的帮助,每年给予30多个贫困学生每人2500元到3000元的扶贫助学金。广州市妆妍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主动联系鹤龙街扶贫办,为建新小学义捐150份文体器材和书籍等。鹤龙街也在机关干部中发起“微心愿”活动,机关干部、三个经济联社两委干部每人给每个结对帮扶贫困户捐助300元,部分用于为贫困学生购买学习用品,保障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 ☆ ☆   推荐新闻   ☆ ☆ ☆